大成殿是正殿,文庙主体建筑,主祀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。大成之名出自《孟子·万章下》“孔子之集大成”。唐代时称文宣王殿,北宋崇宁三年(1104),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“集先圣先贤之成”,下诏更名为“大成殿”。大成殿匾额,历来都由皇帝题写,宋徽宗、宋高宗、宋理宗都曾亲自书写,颁赐全国,最后一个题写大成殿匾额的是乾隆皇帝。
大成门,也称“戟门”,戟门取自古代门外立戟之古礼,为文庙中的礼仪之门。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。戟原是古代一种兵器,端头有枪尖,其旁边附有锋刀,刀呈月牙形,到后来演变为一种礼器,用于仪仗功能。人们在重要神圣的地方列戟,以显示等级和威严。“大成”之意,取自孟子评价孔子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”。宋代尊孔子为“大成至圣”,以表达对孔子的赞誉,后清代雍正皇帝御书匾额“大成殿”,因以“大成”作为孔庙殿名。
照壁又名“宫墙”、“屏墙”、“万仞宫墙”。万仞宫墙的功能做屏障之用,在棂星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。“万仞宫墙”其名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司之富,得其门者或寡矣。”“一仞”为七尺,数仞,足以言其高。其含义为赞扬儒家文化博大精深。
衙署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建筑类型之一,有着典型的建筑风格,是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浓缩了古代封建帝制时代的文化特征,研究衙署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其建筑,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。